递延所得税
在会计核算工作中,经常出现会计核算的企业所得税税额与税务机关核算的企业所得税税额存在差异的情况。 原因是会计和税务的收入确认和费用确认的依据或原则不同。
为了解决这种会计上的差异,我们使用“递延企业所得税”这个科目作为核算工具。
今天在《递延企业所得税》第一集中,我们通过以下3个内容来了解一下递延企业所得税:
第一、递延企业所得税是什么?
递延企业所得税可以理解为本期发生但递延至以后会计期间的企业所得税金额,反之,按税法规定确认本期必须缴纳税款,但按照会计法规定下一期才须要缴纳税款。
第二、会计中递延所得税的研究内容:
在会计工作中,我们在发生时记录“递延企业所得税”,将对财务报表产生两方面的影响:
损益表角度;
和资产负债表角度。
从损益表角度来看:
我们有,
- 根据会计,企业所得税费用 = 税前利润 x 税率
- 根据税务规定,企业所得税费用 = 应税收入 x 税率
以上两公式中,有区别的是:
+ 税前利润是根据会计法律规定。
+ 应税收入是根据税法规定。
会计的任务是通过账目反映上述差异,记录在损益表中。
从资产负债表角度来看:
研究“递延企业所得税”,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需要把握以下两个内容:
- 永久性差异是指为财务目的记录的各项收入和费用但是在确定企业所得税时不能列入应税的收入和费用所产生的差异。
- 暂时性差异是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或负债的账面金额与该资产或负债的税基之间的差异。 暂时性差异分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两种,具体为:
-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影响确定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产生抵扣的差异,减少未来纳税义务,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
-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影响确定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产生应纳税的差异,增加未来纳税义务,产生“应付递延所得税”。
会计的任务是通过账目反映上述差异,记录在资产负债表中。
第三、常见的递延企业所得税情况
了解了“递延企业所得税”的概念、性质和发生原因,我们觉得笼统,但实际上做账的时候,我们只需要知道以下五种情况:
-
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差异;
- 货物销售、服务提供等交易未发生的营收;
- 未使用的税收损失;
- 将来税率的变化;
- 合并财务报表中发生的递延所得税。
由于时间限制五分钟,以上五种情况,请在《递延企业所得税》专题第二集中再见。